標籤

2019年3月30日 星期六

別妄想接觸的愛情 讀白石一文 《愛是謊言》

大概是上周開始睡前看白石一文的《愛是謊言》,總覺得打開了新世界呢,每天看一點,很快就睡著,然後做些怪夢。

直到今天終於是完整的放假日,晚上來看兩小時一口氣看完剩下六篇,我覺得很有意思,貫穿全書的一種念想,對我而言大概是「孤獨」,既然已知現世都是虛妄,那麼過份執著的愛戀,是會反噬自己的,而實際上大家也都很「薄情」,對於愛的感受也常常來去無影蹤。

人對於生與死的念頭總是在自己人生的每個角落出現,心想著幹嘛活在這世上受苦,人世間的一切都那麼不盡如人意,太過順遂又覺得無聊,感覺平凡的日子很無趣不願意過,太過顛沛流離的生活又活得刻苦無可奈何,似乎找不到一個平衡點,而愛情則乘載著一個假象。

有人試圖用愛情來解決自己的家庭問題,是一種逃避;也有人以愛情之名連自己都欺騙,只為了解決自己現世的慾望,最後是無可自拔的惡念。

愛情似乎打造了一種孤絕的時空,表面上對方是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你可能把全世界弄到只剩下他,所以當你的世界只剩下他的時候,那麼失去他就等同於失去全世界,那跟死了沒兩樣。

白石一文的眼神冷冷,漠然的看待愛情當中那些現實面,的確,只要愛情一碰到現實面,那就變得汙穢不堪,簡直是在污衊愛情,完全沒有任何討論空間,只能是默許的現實利益被拿出來公審與討論,就像是家族、家庭當中難以處理的分配問題、利益糾葛等狀況,當愛情久了也會進入這種狀態,而解決方法則是逃離這個世界,唯有盡完了義務,承認自己的薄情,然後離開這個家庭、世界,走到新世界,人才是完成了。

故事當中常有一種感受,他描繪出一種人,認為「活在這些糾葛之中的人都好可笑,為了生存掙扎的人很可笑,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婚姻很可笑」,唯有自己能超脫這一切,為了愛情不顧一切現實。儘管一輩子也都只能隱隱的愛著也無妨,冷暴力傷害了他人也無妨,這都是為了愛情的結果。

整體來看訴說了一種社會生活下的人們無奈的日常。既然人類要繁衍、生子,那麼就要有性關係,而性關係又要有儀式、名目,還得冠以一段「非現實利益」的意識才能稱為愛情,否則就只是勢利眼的利益交換。

而多數人其實更適合一個人生活,只要盡了繁衍的任務之後就是真實的人生了,那時候解放自己了,沒有必要為了生個小孩跟某人綁定一輩子,又或者想要跟人綁定一輩子是為了感受對方也跟自己一樣很孤獨,找個相仿的人彼此認可孤獨真實存在。

「說出真相很困難,但謊言不管多少都能輕易說出口。」這大概是這世界很重要的概念,大家明知道真相是如何,但總是被集體的力量給壓抑著,此生都得在虛情假意當中渡過,那樣的人生豈不孤苦哀哉?多數人都得為了眼前的利益,多說點謊言,反正多說也不會賤賣自己的靈魂,做生意,不寒磣!

總之躺在你身邊的人,大腦裡面在想什麼,就算陪你睡到天亮,你也不會知道,那麼為何還要苦苦追尋能陪在身邊的人呢?到頭來說不定找個適合的玩伴,比起追尋靈魂伴侶來得重要,那些意識上的、性格契合也都是虛假的,唯有方便、輕鬆感才是真的吧,而人要獲得像樣的玩伴或許更為難得,畢竟這年頭大家寧可孤絕也懶得跟人扯上關係。

自己的經歷是覺得或許剛開始都是薄情的孤絕者,只是意外的投入了,不那麼遊戲人間後,一切都失序了。

在愛情的信仰裡頭,人不該追求安定、安逸的生活,應該在激烈的碰撞當中維持恐怖平衡才能積極下去,如果不活在激烈的鬥爭當中,沒有夢想,那跟鹹魚有什麼兩樣呢?人就是要活得燦爛花火的自我燃燒照耀他人、世界,才不枉此生阿!


2019年3月26日 星期二

【純討論】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



  上禮拜,有朋友跑來問我一個問題:「一對一的關係有什麼好處/優點?」我仔細想了一下,當時還沒有辦法系統性的回答,畢竟是在一個倉促又吵雜的場所。


  後來認真想了想,一對一關係的好處嘛。


  愛情是一種粉色泡泡濾鏡眼神投注後,產生有限的腦內化學作用,當你對一個人產生愛的感受是穩定的輸出,那麼此人在你大腦中的樣子就是你的愛情投射,基本上隨你心造,在現實利益條件當中你會選擇相對合適的那個人,當然也都是湊合,但你會愛你所擇、擇你所愛的正向循環。世界上沒啥靈魂伴侶這回事,只有你跟自己戀愛才是靈魂交流。


  一對一的關係在當代、近百年來說都是極為流行的制度,人們藉由單偶關係來簡化複雜的情緒,用道德、法律去約束,讓你的繁衍與關係都限縮在有限的自由當中,以在資本主義世界當中穩定輸出勞動力,否則光是搞關係就讓你無暇被剝奪剩餘價值,整天求死不能了。


  反過來想朋友問這個問題的背後意識應該是「一對一沒有好處,一對多、多對多為什麼不可以?」所以他後來又說,要我拋開社會怎麼想這件事來思考。






2019年3月19日 星期二

讀村上春樹《約束的場所》

前陣子看完部分的《地下鐵事件》(村上春樹對於奧姆真理教地下鐵沙林毒氣事件受害者做的調查訪談),然後直接看採訪教徒的《約束的場所》,我覺得收穫滿滿。

社會常態會對於某些人進行排除,他們可能永遠在思考超未來的事情,而與現實社會格格不入,他們無法接受現世的一切,覺得都是莫名其妙又無聊,部分人會變得憤世嫉俗,既然改變不了這樣的社會,乾脆離群索居,而有些人會開始偏執的實踐他的想法,或許產生某些破壞性的惡果。

奧姆真理教不少人是在現實中遇到挫敗,瞬間心靈失去寄託;另一些則是覺得生活茫然無趣,找不到目標的人,都很有可能來此求道,新興宗教包裝是很親民的,與傳統日本佛寺的風格很不一樣,又酷又炫。

奧姆真理教以佛教作為原理,以瑜珈術作為核心,結合氣功、脈輪、冥想、打坐等技術來幫助教徒靜心、成就解脫,召募了許多社會上各界人士參加,後來教團擴大、團結內部力量時走偏,造成沙林毒氣事件的大規模死傷。


這方面我也有感覺。傳道說法逐漸轉向tantra vajrayana (密宗金剛乘),大家都說「從現在開始要做tantra vajrayanaz」,情緒激昂的人漸漸增加,在這期間我感覺自己無法認同這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教義。我覺得自己並不適合這種做法。當然那時候,我並不知道那到底是以什麼樣的形式付諸實行的。只是修行內容的異常性逐漸增加,比方在日常生活中也加入武術之類的,教團氣氛正在急速改變。我常常想到在那裡面我到底該怎麼活下去,我想了很多。
《約束的場所》 p.100
 
奧姆真理教的密宗金剛乘轉向或許不是關鍵,而是教團的擴張、對外的壓力,都需要一種出口,就像教團本身就是日本社會過度壓力的出口,製造某種外部敵人可以讓教團內部團結,而發展武器更是有保護作用,到最後甚至是以攻擊的姿態去實踐。

我自己的階段性總結就是,或許「行惡」並非人們單純想得那麼簡單,就是為了行惡而行,更有可能是在覺得做對的事情過程中發生了意外,最後變成了惡也不一定,甚至是懷著好心做壞事的狀況屢見不鮮,真正為了惡而執行惡事,反而不見得夠驚心動魄。

另一個部分則是社會的排除性,會將那些覺得自己不見容於世界,或是在某些學習後變得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從現實的賺錢、工作、日復一日的勞動,轉移到教團這邊來,這邊的「教團」,我覺得可以用任何「宗教、集體、意識形態、概念性教條」來取代,總之是從一個無寄託的狀態走到有寄託的狀態,而且開始初期也不見得是壞事,理想性很高,內部衝突與壓力還沒出現。

那麼「惡」是如何出現的,我的解釋是說為了尋求內在更加團結才出現的,比方說以民族主義姿態來排除外國非公民,這就是集體的惡,以階序性的差異來歧視他者會造成嚴重的傷害。

而且在教團中的理想生活也不見得跟現實社會相距太遠,例如慈濟內部的階級性還是複製了現實世界,奧姆真理教內部也是重用名校畢業生,捐錢多的比較容易開悟、解脫。因此,儘管看起來是與世隔絕,但確實沒有達到真正的理想,甚至在教團內出家勞動比在社會上工作還更過勞,但為了成佛犧牲奉獻好像就是做功德,做越多越容易解脫。

在人們心中、身體之中,存有某種深處尚不可知的東西,這大概是村上一直想說的,而要尋找「人生究竟為何而來?」這樣的哲學性命題,困擾著每一個人,往下深究而得不到解答時,人就會變得很虛無,或是在強加另一套更加虛無的東西來鞏固自我意念,否則求生意志就會瞬間降為零,畢竟不知為何而活等於是打開了不可以說的潘朵拉之盒,會讓人無所依靠。

而在個人意識上與現實世界長期脫離,或是在教團的據點當中生活、勞動,都有重塑人格的效果。例如關單人禁閉室是會讓人精神錯亂的,而在歐文的空想社會主義當中建造的「新和諧村」也很有這樣的氛圍,一小群人的實驗,只是奧姆這邊更加為了自己而來,在還沒變質之前確實對內部教徒很有幫助,無論是精神上、肉體上來談。

只是如何跟社會保持接觸又能在腦中思考─那些物質基礎都尚未出現的未來將要怎麼運作。這反而成為新世界的難題,我想問題就在於奧姆真理教沒有這樣的終極目標,反而是每個人被教主認證的「成就」之路,阻礙著他們的開悟與成長,淪為教主的奴隸。

還沒想得太過透徹,但這些事情隱隱約約都拉出一些線索,那就是現今世界人們在認知上、生活上都面臨了超越以往的精神、靈性問題,在資本主義過度理性社會中,某種強烈的反噬力量正在席捲回來,自毀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2019年3月9日 星期六

讀《寫給年輕人的佛學入門》



最近又到了比較亂看書的時期,朋友推薦的幾本浪漫愛情還沒認真看,反而是去圖書館的時候順手拿了一本《寫給年輕人的佛學入門》,是《因是子靜坐法》的作者蔣維喬寫的,早在1930年的作品新出版,當時原名《佛學綱要》(見連結電子檔),現在為了通俗而改成《寫給年輕人的佛學入門》,但內容是一樣的,畢竟蔣先生早在1958年就去世了。

我身為一名自小接觸佛教的家族成員,儘管父母對佛學不通,但始終在小乘佛教文化薰陶以及中華大乘佛教的雙重影響下成長,自小也算是多少接觸過幾次佛學,只是不求甚解跟大致認識。對於宇宙的想像也被倪匡搞得有點離地,總想著從超越地球的角度來看世界,想著天外有天的事情,人類如此悲哀什麼的,都是倪匡的反共教育下的遺毒XDD

而實際在現實上,佛學經典多而雜,大藏經又無法從頭看起,且內文都是文言文加上梵語音譯意譯混雜,通常不容易由經典直接理解教義,反而原本通俗佛教在語言障礙上變得難以入手。

釋迦摩尼在涅槃前從未立過文字,之後因釋迦不生不滅(再無來世),許多佛教子弟無依歸,恐將為所欲為,因此大迦葉召集五百比丘,來進行第一次佛教說法集結,由記憶力超群的阿難陀口誦出經藏,大迦葉一一詢問是否如此,阿難一一回答,有點像是法庭庭訊,佛教經典就像是會議紀錄一樣,把現場的狀況,例如時間、地點、人數、情況、辯論內容都寫出。而律藏的部分由優波離口誦,公認無誤後就定位佛制。經藏是只修行法門、律藏則是止惡修善的規律,而後世的論藏,則是對於前兩項的後續研究與文獻探討集結而成的論文集。

這本《寫給年輕人的佛學入門》則大致上協助大家理解佛教的一些歷史脈絡跟主要教義為何,方便讓對於究竟真實有興趣的朋友們去深刻理解佛教理念。學習皈依佛教是一個改變個人的行為、思考模式的一種過程,不是盲目的信某個神、靈、人,是對內自我省思,面對自己的行為處事、意念,好做到清靜了因,不對世間產生惡事,自然也不會造成惡果自擔的悲劇狀況,為有省思才能夠完成,不再苦惱(不需要再度轉生成人、成任何有情眾生)。


以下也就在白話一次蔣維喬的論述,因為當時他其實處於文言文時代,對於白話文有些批判,卻為了出版方要求而以白話文寫就此書,但時隔近百年,也該簡化一些概念跟用語,我就幾個概念再順一遍,當成摘要給大家看。

上述是簡單的介紹佛教經藏的由來,下面開始則是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