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白金數據》理想世界?

東野圭吾小說改編的電影版《白金數據》,我覺得他的設定蠻有意思,雖說是老梗,但還是可以思考看看。
   
起心動念就是科學家的「理想世界」,兼具醫生跟科學家雙重身分的「專家」治國理念,他想要創造出的理想世界,是沒有缺陷人的完美世界,所以故事一開始所殺的那些孩子,都是在DNA上有缺陷的人,在他所創造的系統可以藉著DNA資料推斷出這個人的面容、性格、行動方式、聲音質感等等幾乎包含整個人的所有資訊,而斷定這些孩子不會有好的未來,反而會造成家庭、國家負擔。




  
在結合國會遊說底下,國民全面納入DNA資料庫的行動也逐漸展開,但關鍵就在於黨政高層、資本家、以及他們的相關人士不想要被監控,所以就特地搞出漏洞來免予他們被掌握。
  
只是前述的科技技術,是藉由DNA建構人的樣態;而後者則是DNA配對資料庫。我倒覺得是兩種技術,掌握到犯罪人的DNA就可以重建其相貌型態是特徵歸納預測的技術,而DNA配對資料庫則偏向於配對,跟指紋資料庫其實沒什麼兩樣。
  
黨政高層與統治階級、資本家等害怕的其實也跟一般民眾無異,就是那種古老的害怕被全面監控,被掌握指紋、DNA等資料。而創造漏洞使其逃脫的指紋資料庫,刪去這些高層的資料後,所搞出來的也就僅是無法配對的問題,而不影響前述的DNA特徵重建描繪技術。
   
利用DNA特徵就能預測此人的一生,是藉著像是犯罪心理畫像去推測的模型,只是說性格害羞也不見得會是僅有一個路徑的未來。而心性與脾氣等性格狀態全賴DNA預測的話就成為先天論的假設,也就是常見基因優良、種族優異的血統論說詞,甚至會開始誤讀將之範圍擴大,認同優良的基因能複製,混雜能生出更優異的小孩。
    
這當然跟階級再製的狀況是兩件事,階級包含整個人的後天狀況,以及環境因素的分析,只是跟基因先天論相似的說法是,他們都會有效的指涉一個僵化的未來,我倒覺得這也是要跟基因論一般需要批判的說法,不然就會成為因為基因/出身優異,所以做什麼都會順順利利,賺大錢/有良好社經地位也是一定的這種想像,忽視其實有複雜的因素在干擾著你,畢竟社會並非實驗室。
  
當然要吐槽的點還蠻多,全面監控人行為的追蹤系統,這是美國電影常見的「天眼」系統,但礙於街道監視器系統至今看不出有整合的情況,感覺都還是調監視器用警方肉眼在追蹤;而像是指紋、DNA數據在實際的現場當中,就算有效採集,卻也常會受到干擾,造成錯誤指認的情形,因為同樣只取特徵做識別,而非擁有掃描對照系統來全盤搜尋。推測死亡時間也不是摸摸屍體就可以看出來,應該有複雜的環境變因才能夠綜合判定,而「科學的」說法應該會把範圍講得很大,畢竟不是篤定的判斷。
   
如果真有前述的仰賴DNA便能重建人的長相、行為的描述,誰犯罪留下跡證後都能夠重塑其樣貌,那麼就算是高官犯罪也會是無所遁形的,高層無須隱藏自己的DNA資料,畢竟不是用來配對,而是直接畫出樣子,那是完全不同的邏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