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三勤政策的日常

最近把一大批過去用百度網盤迅速備份約160G的文獻資料弄下來,載了大概三天,用下來後要確認檔案有沒有問題,就得隨手翻看資料,這年頭真是有掃描的資料都是佛心來著。

隨意翻閱《中共党史资料》第18辑,提及國民黨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設立了「防共委員會」,將它的政策重心由抗日轉向反共。政治上肆意誹謗、中傷共產黨,軍事上不斷製造磨擦進攻事件,在國民黨統治區則對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大加迫害。


周恩來領導的南方局根據黨中央的方針政策,對國民黨統治區地下黨的工作作了認真周密的佈置,對黨員和下部按照不同情況,加以分散隱蔽、轉移或撤退,對黨在國統區的公開機構,按短小精幹的原則加以調整。

「我們要撤退已暴露的幹部,提拔新幹部,這是保存力量的重要措施,但光是這些還是不夠的,如果忽視了國民黨日益法西斯化這個特點,不及時改變我們的組織路線和工作方法,幹部和黨員還會繼續暴露,黨的組織還不能鞏固,甚至還不能立足。要改變公式主義的思想和工作方式。那種認為不聯繫就不能為黨工作的思想是不對的。黨員要在社會生根,交朋友、學習——巧妙地實施黨的政策來為黨工作。在社會生根也就是鞏固自己的職業,爭交朋友,學會認識社會,鑑別各種人,學習,研究學問,學習主義。」

此處即是周恩來針對國統/蔣管區的同志該如何自處的《三勤政策》,即勤業、勤學、勤交友。當時處在極為低潮的時期,中共中央的政策為「長期隱蔽、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具體指示是盡量疏散和不要動作與切斷關係。三勤的職業化、努力學習、勤交友即是具體指示。

而在當時這些指示並沒有完全傳遞到每個同志身上,造成在重慶、成都、貴陽等有50多名黨員和進步青年發起組織「全國讀書會」,以重慶讀書會為中心,各地青年朋友為對象,組織分會或小組,不定期油印刊物《火與刀》做聯繫工具,而這樣做是違反中央政策的盲動躁進。中央政策後來傳遞下去希望他們可以貫徹「三勤」,以交朋友的方式去團結青年,才能幫助部分青年朋友的進步,推動抗戰事業的發展,「這就是自己責任最好的完成」。重慶讀書會的人接受了青年組的意見,取消了讀書會和秘密刊物,改變了工作方針和方法,保存了力量形成重慶市南岸、城內、瓷器口三職業青年據點;而貴陽分會則因沒有聽取意見,不久後就被破壞,30多名黨員和進步青年受到牽連。

和三勤同一時期的還有三化政策,即職業化、社會化、群眾化(或合法化),兩者精神一致,希望黨員可以改變過去那種沒有職業到處跑街的組織方式,認為黨員要有職業並且和群眾一起生活、工作,還要勤於業勤於學,要把自己從事的工作做好,當會計要管好帳,當學生要好好念書,這樣就能使黨員在社會上站穩腳、在群眾中扎下根來,還學會了生產和生活的本領。

執行三勤政策還必須做調查研究,每個黨員必須對自己所在的單位和部門進行調查,弄清這個單位的政治背景、人員組成、黨派團體、領導成員真面目、政治態度、周圍人的思想狀況與興趣愛好、通過調查可以讓南方局知道情況好讓上級決定決策,也能讓黨員學會調查研究和分析情況,學會根據實際情況辦事的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黨員的戰鬥性。


周恩來曾在1929年〈目前中國黨的組織問題〉中提到,

「過去黨習慣委派同志去包辦群眾工作,這些人因為參加革命工作便斷絕一切社會關係以致家庭關係,到白色恐怖嚴重時,這些沒有職業、沒有社會地位的黨員便站不住腳,只好回到黨靠黨生活,由黨組織來救濟失業黨員,這對黨來說不僅不應該,而且也做不到。會這樣說主要是因為常常藉由黨來建立機關,但因為沒有群眾基礎,常常會造成很快的機關領導人被破獲即消滅。

而且在當時有許多黨員有些不正確的思想,這些沒有社會職業的黨員不願意尋找職業,而想依賴黨生活,他們認為只有領取黨的生活費用,以全部力量做黨的工作,做職業革命家,才是真正革命,「才是以身許黨」。周恩來認為,假使黨內都是這樣沒有職業、沒有生活在群眾中的人,簡直不成其為黨,黨將成為吃飯的機關,更不用說革命了。」

周恩來強烈推動三勤政策,對於某些人執行上的錯誤也是很不滿,例如勤業,連本身的職業化都未做到;勤學,連報紙都不看,更說不上政治提高;交朋友,與群眾毫無關係。

如今由蔣管/國統時期轉變成為蔡管/民統時期,形式上仍延續著國民黨的「反共委員會」模式,政治上肆意誹謗、中傷共產黨,藉由強大的「中國因素」,不斷製造磨擦進攻事件,在民進黨統治區對進步人士文攻武嚇,而對於生活在此區的人們,實在是不容易維持積極進取的心態,面對的盡是循著國民黨/民進黨之流等財團、財閥的對於日常勞動的壓榨,不肯與人民共享利潤只想自己獨吞,進而造成窮困潦倒的人們比比皆是,卻又無能於團結共抗,只因歷史的洗腦已經無法裝進鬥爭的意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