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空賣空《大賣空》
看了《大賣空》(The Big Short),身為一名自2008年就努力搞懂美國次級房貸崩盤的朋友,當然很想看由MICHAEL LEWIS以2007-2008年次級房貸金融危機搞成的故事電影化。
就像本圖一樣,導演很想要用輕鬆的方式讓觀眾搞懂這些「是不是讓你覺得你智商很低?」的金融名詞,大眾就是按耐不住性子理解,也就造成這些地方無人理解、無人管控的結果,最後就是體制大崩壞。 劇情裡面簡單交代所謂房貸證券就是由不動產貸款證券化,因為其穩固(大家都會還房貸的吧?不是嗎?的心態)的特性,所以在標準普爾當中評價為3A以上,買賣就能賺取其中2%的抽庸,但能買得起房子的人畢竟是有限的,所以慢慢的房貸越來越不夠組成房貸證券,也就把一些高風險的房貸也放進來,簡稱次級房貸,這就是危險所在,但因為前面有兩層安全3A、2A擋著,銀行還不會輸,反正敢買高風險不評等的次級房貸者就是要自己承擔。
喵的,自己講完上面自以為簡化的東西再回頭看來又很複雜,怎麼會這樣啊?標準普爾S&P就把他當國際標準組織(ISO)所制定的那些空泛的認證體系,S&P並沒有就實際的房貸證券進行檢驗,去細數裡頭有哪些屬於高風險(貸款者已經還不出錢了)應該要降級,而是以高安全的就販賣高評價,高風險則予以不評等,只要肯出錢就可以買到3A評比(但整個CDO的包裝只能看見3A、2A的產品)。也就是次級房貸當中的形象塑造者。
擔保債務憑證(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就是原本是高級海鮮但因為賣不掉又不想降價,就全部丟進海鮮湯裡面賣,海鮮湯還是很高級的料理。信用違約交換(CDS,Credit Default Swap)則是花點錢買輸了別人賠的保險(所謂避險)。Synthetic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合成CDO)就是看著第一個CDO漲勢洶洶,後面的人看著穩賺不賠的心態不斷進場,但充其量因為無標的的關係都只是在跟別人對賭,原本的小賭注變成滾雪球般的大錢波動。
本片賣空之處就在於買了次級房貸CDO的CDS,也就是只要CDO虧了,他們的保險金就會由買家獲得,不過過程當中賣出CDS的銀行則是賺到了,他們不用付自己輸了的保險金,而且相信自己不會輸才是關鍵,而買了次級房貸的CDS就等於是賭他會下跌,唯有他們跌才會獲得賠償。
當然結果不必看本片也知道,就是次級房貸(高風險不予評等)的那些人還不出貸款(因為本來就沒有信用、抵押、擔保、收入穩定這些條件來貸款),而乖乖繳房貸的人眼看周遭屋子被法拍,導致自己屋價下跌,卻還要付高額貸款很像白癡,乾脆也落跑算了,全部人都不想還貸款了,原本一開始認為每個人都會還房貸的想像破滅,後面接連而來的對賭都潰散。
在電影院看,肯定有人在前十分鐘就已經頭暈暈想出去,只是不想被認為自己很笨,就硬著頭皮繼續看下去,但最後也可能理解錯誤,看著明星們發呆看到最後也不一定呢XDDD
總之推薦大家去看看,很有意思的唷!~每個領域都會自己創造出衍生性名詞來,如果因為看起來好難喔,乾脆一輩子不懂好了的心態,對待每一件事,最終好像就有點一切都好黑暗的感覺,忘了看穿黑暗不僅僅是靠別人開燈,偶爾也要由學習而逐漸開光,試著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否則別人開的燈或許就像是水果攤的蘋果光一樣,潛藏了不為人知的意識也不一定呢!
提供簡單版動畫懶人包: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W-ooH2whL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