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4月24日 星期三

面對自己內心的聲音 讀《蜜蜂與遠雷》

某天有個朋友,說他看了《蜜蜂與遠雷》,說很好看,我想說這朋友平常最愛看芭樂小說,肯定也是啥輕鬆讀物,結果拿到書一看,我靠有六百多頁,而且是久違的恩田陸小說,超久沒看恩田陸新作,上次看是《禁忌的樂園》,有點詭譎的氣氛,覺得也是蠻會寫,到《訪問者》的時候我覺得變成美國小說了。所以翻開這本的時候也花了一些時間進入情境。

通常還是睡前讀物,每天看一點點,大概看了一個禮拜看完,上上周日就看完,只是苦於太忙沒時間寫心得,這狀況還真是少見,總之就現在才來補作業的感覺。前陣子才有音樂天才把文字給音樂化,這小說則是把音樂給文字化,都很有趣。





故事主要是以「芳江」國際鋼琴大賽為舞台(我腦袋裡一直跑出「美江」),分別從不同視角去描寫幾位參賽者的心路歷程,從報名前、預賽123、決賽一路的轉變,也包含評審的角度、參賽者朋友、家人、觀眾、大賽工作人員等的角度多方切入,我覺得視角完善又不顯突兀,很容易看懂。

一般來說主要有四位主角,榮傳亞夜─小時候是天才少女但他媽去世後就不彈鋼琴了後來又遇到她媽以前的老同學當音樂大學校長來挖他去比賽,還派女兒當貼身丫鬟一路陪賽;風間塵─他師父是一堆評審眼中的神等級、師字輩一等一高手,卻在晚年反璞歸真跑去教一個養蜂的少年,死前還留遺言說這是他給世界的禮物;馬薩爾─長得帥家裡又有錢,又讀音樂貴公子學校出身,已經是具有演奏家等級的參賽者,跟亞夜是老相好;高島明石─年輕的時候彈鋼琴很神,最高紀錄是全國大賽第五名,但音樂大學畢業後卻沒繼續彈下去,反而結婚生小孩在樂器行上班,今年已經28歲,要來拚命試一次自己音樂家的生命,籌了一筆錢來專心比賽。

亞夜、塵、馬薩爾毫無疑問都是天才級別的神手,明石則是晚來追逐年輕時夢想的上班族,我覺得前面三位是天才內部的分類:一個是受挫的天才亞夜,因為小時候是母親在背後支持他的鋼琴生涯,母親一死就頹喪到不想彈鋼琴,但骨子裡還是有著手賤的骨髓,還是很想彈;一個是天才徒弟,而且是跟評審同級的師伯輩(類似碧血劍裡面的袁承志),風間塵作為大師之徒,我覺得在立場上就很微妙,大家必須對他另眼相看,畢竟師脈相承自大師,但舉手投足又令人意外,沒想到大師會教出這樣別出心裁的徒弟,而且似乎並不把比賽看在眼裡,目標只是贏了就可以買一台鋼琴,是一個連自己的琴都沒有,沒受過完整正規訓練的天才;馬薩爾就是兼具苦練與努力加上天賦一路戰戰兢兢走到今天的天才,有他的分析跟準備,也會判斷後再選擇曲目,很有眼力。上班族明石在我眼中就是十分努力,但他在比賽中看到極限,卻又開始興奮起來,覺得能跟這些人在同一個舞台就蠻屌的,慶幸自己這麼老了還來走了這麼一遭,不虛此行。

小時候大概小學三年級,給掰班導老師都會要大家聽FM99.7台北愛樂電台,我常常聽到睡著,主持人講話一定要這樣嗎?好像講著遠方的風暴,聲音卻溫溫柔柔的,感覺徐徐微微的傳遞某種寧靜的力量,總之我睡前偶爾會開一下,睡不著就聽光禹的夜光家族,這大概是小時候打發時間的方法。只是古典音樂好像也沒進骨頭裡,也沒啥樂器興趣,周遭不少人很投入,但我就一直還好,到高中參加合唱團時覺得從小練鋼琴起來真是花一筆大錢,都是錢堆積出來的培養過程,天賦卻又很殘酷的擺在眼前。

恩田陸的寫作功力蠻深厚,居然可以把古典音樂裝逼的那些想像給具現化,每次愛樂電台主持人在說某個曲目,「音樂是喜、怒、哀、樂,是情感、是思想,在巴洛克時期,人們聽見的不只是音樂....」我都覺得他媽在唬爛一點阿,還是不懂你說的話跟巴哈有屁關係,總之後來講著講著講去生平就沒事,但一放完音樂回來主持人的短評就會很給掰的說他看到了什麼,我都覺得是在屁,妄想症才這樣看到音樂。所以恩田陸先不管他是不是音樂出身,至少他努力描繪出可能的場景,以及相關人在聽到厲害音樂時的反應,順手推廣了古典音樂,看小說的人應該都會去Youtube找《蜜蜂與遠雷》播放清單來聽聽看。

只是撇開古典音樂的話,就會變成一齣青春小說,主角平均年齡不到二十歲,又都是天才,彼此惺惺相惜,而那些不順的過往在比賽中一一克服,聽起來像是順水推舟而已,但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是在於說關於天才的自恃程度,也有一些參賽者十分傲慢,傲慢到被趕出比賽,而評審們也存在著對參賽者的妒恨,甚至會生氣,因為演奏太厲害,等等。我覺得在一個評價系統當中去找最優秀之人,但整套系統又是有規則的,而且是集體塑造出來的規則,當這些人苦練十幾年走到這裡時,多多少少是在自己門閥下成長的年輕人,只是能出類拔萃的又少,能繼承衣缽的也沒幾個,簡單說來就是殘酷的淘汰舞台,有毅力、意志、又有學習力,能在過程中成長的就會留下,而庸才、怯場、傲慢不服從的就給我滾出舞台,不要在這邊亂。

天才的受挫,庸才們都喜歡看,但往往不知道挫折在哪裡,因為可能很微小而不可知,凡人的耳朵太不敏銳了,聽不到天才的苦惱、看不到天才的苦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天才們也被隔絕在另一個世界裏頭,唯有天才彼此能懂,所以畫了一個圈,此外都是俗人,也是很不健康的狀態。所以當橫空出世一個不屬於原本被冀望的天才時,反而會更遭人忌妒,因為那個天才的程度是連世俗標準都不管用,任何俗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天才,已經不涉及品味能力差異了。

我記得有人問過我有沒有很努力去做一件事而不可得,我好像認真說沒有苦練過什麼,鍛鍊意志就是日常,大概又缺乏對樂器的興趣,只能說對電腦、電子產品、軟體類、快速讀書十分擅長,手順而已。但言談之中的對方似乎是遇到了啥夢想被打擊的挫敗,可能心想要登上某個舞台,卻發現自己毫無天份,而且在看到別人時得知自己驚人的平庸,那好像會摧殘人心,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真的是蠻殘酷。

所以努力就一定會有結果的這條大人們對小孩說的規則,在發現世界上真的有天才的時候就破滅了,發現自己努力幾輩子也無法達到天才們的一兩個月努力,就會更灰心喪志,陷入無法自拔的深淵,覺得自己人生一團失敗。只是這天才與庸才的標準不就是人定的嗎?比方說大雄可以在0.93秒就睡著,也是世界上少見的睡覺天才,比方說你也很會賴床,那你也是賴床天才,這就不會被鼓勵,因為這些都不是可以拿來炫耀跟具有生產力的天賦。

聽說《蜜蜂與遠雷》要電影化,感覺會顧此失彼,原本有趣的是文字化的音樂,現在是要直接聽到音樂,就會少點敘述了,而且無論如何彈得好壞,基本上麻瓜電影觀眾都聽不出所以然,看來是很困難的改編。

這本小說還是會觸動那些小時候練過樂器,然後還念念不忘的人,多數跟明石一樣,還懷抱著些夢想,只是也在生活的日常中,逐漸失去對「非生產性」的執著,完全投入到「生產性」事務當中了。

對很多人來說,無所事事根本就是罪孽,平庸與惡的距離也是很近,只是覺得不甘平庸才可能是惡的來源。當然被混亂給牽著鼻子走才是日常狀態,而無法靜下心來面對自己、認識自己,無論在音樂上、思想上,可能才是困窘的關鍵,大家都有焦慮,但對世局的焦慮非得化成實際的盲動才能夠完成自我實現嗎?我覺得像是聽一場音樂比賽,可以在參賽者中尋找自己喜歡聽的曲目,用心享受一番,也不用去管誰高誰低,遠遠的沉浸著也好,不見得一定要上台參賽才是自我實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