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只有我不在的街道》再上映轉變未來?

看了《僕だけがいない街》(只有我不在的街道)真人電影版後,因為很多人提及跟原漫畫的改動,我實在很好奇,也就把漫畫版也看完了,我覺得真人版還原度很高,大概就是礙於篇幅後段無法完全緊跟原作才造成爛尾的結局。
  
「再上映」功能就像是小型時光回溯器,可以把人帶回過去,同時能夠修正過去,只是一般來說在修正中總是會牽動其他變項跟著改變,而修正本身就會再補齊每個「錯點」所造成的失誤,再讓你到達更遠的過去。
  

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除障之後還是《鬼鄉》

看了韓國電影《鬼鄉》,據說是花了14年時間構思、募資,好不容易才拍好的電影,故事以一位遭受性侵的受害人精神錯亂而能神靈附體的乩身,用觀落陰的模式去模擬帶入當年遭受日軍強制作為戰爭性奴隸少女們的故事,最後以此神靈之舞告慰亡靈,希望他們歸來安息,我覺得倒是有點多餘,沒有真正直指戰爭暴行,反是日本當局有意識的先覺到這部電影題材特殊,甚至還有日本民眾威脅演員要注意自己,不願認清自己在歷史中的錯誤。
  
鏡頭底下常常會聚焦放大了戰爭當中的直接殺人者,如同《殺人一舉》、《沉默一瞬》,述說著當年協助執政當局肅清共黨人的流氓是如何的「邪惡」,最後在說你們這些惡人可以接受海牙國際法庭的審判嗎?以一個至高點道德審判個人,《鬼鄉》也讓觀眾不斷看見這些日本軍人殘忍的殺人、性虐、強暴這些少女,那是要把這些「戰犯」抓出來以祭亡靈就結束了嗎?告慰亡靈之餘,在釐清面對戰爭時所有被迫參與的「個人」,以及「指令」來源的強迫,才能夠把這些「被迫」給清算仔細。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帝國壓制下看不清的《海霧》

看了《海霧》,果真是怒海凶險人船合一,甚至連家、國都合一了,在世越號事件2014年發生後,8月上映的這部,果然是很轟動,但當時從韓國回來後8月我看了不少韓國電影,不過這部當時台灣還沒上映,不然就可以一併看,節奏感不賴又簡單粗暴的好電影。



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大韓冷戰持續 鬥爭在《起源:首爾車站》

按捺不住就還是先看了被稱作是《屍速列車》前傳的《起源:首爾車站》,但必須說,本作也沒交代病毒的起源,應該說這是不太重要的元素,喪屍暴走是表象,潛藏在南韓的問題恐怕更為嚴峻,我倒覺得一開始喪屍行伍像是1945年的朝鮮共產黨或是南朝鮮勞動黨,後來被美國李承晩清除得乾乾淨淨,韓戰戰場遍及整個朝鮮半島從北打到南、從南打到北,經歷全面重創。



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如果《哭聲》真有那麼一點暗喻美日韓關係

近日頗為火熱的韓國電影除《屍速列車》、《下女的誘惑》外,就屬《哭聲》最受矚目,是由韓國導演羅宏鎮所拍攝的推理劇情驚悚片,全片節奏明快、懸念強烈,讓人會發毛又只能忍耐下去看完。(有人看不下去這部由俞如推薦的電影
   
劇情複雜要說清楚並不容易,看完全片的第一時間還腦燒許久,覺得哪裡怪怪的連不上,不過如果加上幾個符號意涵上去,似乎就說得通,影評人最擅長就是符號學的解讀,也就可以自己合理化劇情。
   



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置之死地而能後生《希望之國》

剛泡完溪水頗為醒腦,來介紹下午看完的園子溫難得溫馨的作品《希望之國》,用一種比較寫實紀錄手法去描述地震後核災的現況,也就少了很多比較刺激又血腥的地方,大概只剩下一點關於死生的討論。



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創造偽集體記憶的《我的少女時代》

趁外頭風雨交加,早上就看了《我的少女時代》這部聽說去年在台灣超紅,但同一時間我在菲律賓無法感受其火紅程度,是後來回到台灣後在某個營隊表演改編劇本才聽同學說劇情,但也僅止於聽劇情我們就改出了惡搞版,之後電影台也上映,卻沒有認真停下來看過一遍。
   
原本嗤之以鼻的浮濫愛情劇,看完倒是覺得有其存在價值,因為如果你有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而且覺得有被感動、感受到那種愛不到又美麗的「回憶」,那麼同樣操作過去高中時代暗戀、曖昧記憶的《我的少女時代》也是必須要一起來討論的故事。



   

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狂奔《屍速列車》不見其性

先前在泰國電影院的時候,俞如就提到《屍速列車》好像會很好看,當時都還沒上映,只能簡單看個預告,覺得就是喪屍衝衝衝。
  
剛終於看了,一直衝又沒來由的喪屍好像Pokemon Go玩家,看到或是聽見聲響就狂衝,當然,劇情就是不交代喪屍的成因以及後續治療,恐怕也反映出某種對於病毒警覺性較低的人民意識。


   

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貓都一個尺寸?《夜之國的庫帕》

最近生活老是跟貓為伍,就抓了一本伊坂幸太郎的《夜之國的庫帕》來看,故事很有趣,人可以跟貓咪對話,而且貓咪可以跟老鼠對話,劇情發展真是急轉直下,每一秒都充滿疑惑呢!
  

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挪威的森林》少女意義

終於在夜裡看完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1987年),這本自很久以前就被人碎念說要看的書,反倒我先看了《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2013年)才回過頭來看完,在我看來當時在南歐爽的村上,情慾能力比2013年還要好上很多,我在看「多崎作」的時候只感受到那個死灰枯槁的狀態是比較寫實,其他的都很輕飄飄,「挪威」就很切實地把做愛細節跟反應都寫得很仔細,是讓少女看了能濕、少男看了會流前列腺液的好書。(還很白癡的在七月帶去北京雲遊了一圈卻只看了大概不到三十頁)
   


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界脫回返《憤怒的菩薩》

昨天看完東山彰良這位中華民國籍在日作家寫《流》,描繪1975年的台北,就想起陳舜臣這位懂中文又懂歷史的華裔日本人,小時候曾經很愛看他寫的《小說十八史略》,那是有點搞笑的長篇歷史小說,我記得我跟我弟都覺得很好看,所以又順手拿起傳說中陳舜臣唯一以台灣做為舞台的小說《憤怒的菩薩》來看。
   
《憤怒的菩薩》描寫一位台灣人去日本唸書後結了婚回來,跟著住在新莊的老婆回娘家的時候發生的一系列殺人案,把國民政府軍、日本軍、當時台灣居民、軍統局的背景以不經意的方式交代得很清楚,甚至是有點多了,加上許多有趣的梗概,值得一讀。


  

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

東山彰良童年之《流》

許久沒看完小說後有點起雞皮疙瘩,背後有點毛毛的爽快感,偶然抓了一本去年下半年直木獎作品《流》,原本想說好像背景設定在台灣可以看看日本人寫啥鬼,卻沒想到作者東山彰良(王震緒)壓根不是日本人,取名叫東山只是因為祖籍山東,彰化則是小時候住過的地方,至今仍有中華民國國籍,在日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