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讀《毛主義的誕生:中國共產革命之路》

乍看之下這本很薄,讀起來很順,卻也有三百頁的篇幅,作者Maurice Jerome Meisner是研究中國史的美國學者,漢名為馬思樂,一開始還以為是中國人自己寫,想說怎麼能寫得很抽離卻又很分析,有點有趣,後來發現是哈佛漢學研究的學者,選了一個偏門的領域來研究,意外地造就出一些不落俗套的分析,指導他的教授還是蘇聯學者呢。




本書提出毛主義不同於馬列是重要的點,畢竟毛澤東在不斷被中國共產黨踢出去的時候,走的農民之路,與陳獨秀呈現兩種不同的路術。陳獨秀遵循共產國際的指揮,還是以城市為主,工人為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暴動,而毛澤東則是回歸農村做組織,在其中尋找佔了中國人口近八成的貧農作為主體,來進行農民教育,甚至是在國民黨時期毛澤東就是農民講習所的負責人。

而且毛不是一開始就不做工人運動,他也在各地組織工人許久,也進行過數次暴動,但他認為中國工人數量跟工業化、城市化的速度都沒有跟上的時候,工人作為無產階級,頂多佔有10%的人口,要靠這10%的人去革命,有幾條命都不夠花,只能給國民黨右派剿殺。

毛澤東在整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當中並非一開始就在核心,儘管一大時期就加入,但只是一個小咖,到後來去弄農民組織有點心得,發表文章才出現許多認識他的民眾,而他認識馬克思主義也比起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等人還要晚,但他對於馬列的思想是一沾上就有點難以忘懷,最終志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書中提及毛並非一個教條的馬克思主義者,甚至在革命主體、黨組織、戰略上都與馬克思、列寧有很大的差異,他挑選農民為主體,在黨組織上不墨守列寧主義的官僚控制,戰略上靈活運動不以正規戰為主打,而以游擊的誘敵深入為主,打的是集中火力砲轟敵弱處。

而毛的掌權與長征有絕對關聯,從井岡山離開後原有近九萬紅軍,但打到後來進延安的時候僅剩七千,期間許多毛的朋友、家人都死了,而毛卻活了下來,這讓他感覺特別,認為自己沒死肯定有原因,歷經太多死亡後對於人生有了新的體悟,這部分我覺得寫得有點後設分析,或是精神分析的味道,把毛的未來跟長征後的變化混為一談,但還是有趣。

毛澤東領導的中共儘管與蘇俄史達林不和,且史達林屢屢背叛中國共產黨而傾向支持中國國民黨,甚至多次阻撓中共渡過長江,要求隔岸分治,但毛還是有自己的想法,不甩共產國際的指揮,畢竟他們對於中國的理解太離地,每次形式判斷皆有誤,或是派了教條者來指揮,導致很多共產黨人無奈折損。

只是建國初期仍然需要蘇俄提供軍事科技、工業技術來讓中國進行現代化,毛則是陽奉陰違的面對蘇俄,不會在表面上搞壞關係,直到史達林死後,赫魯雪夫重擊史達林的生平,還將一千四百名蘇俄科學家、技術人員召回,一定程度上致使中共在1958年開始的饑荒無科學解,也讓現代化工業腳步稍微停滯。

黨組織的控制關係對於毛來說是既要、又不要的存在,他既要革命繼續維持下去,避免官僚的僵化與特權化,但卻又要黨機器來鞏固權力領導,因此才會產生後來的各種大事件,畢竟建國初期民生穩定後,確實會讓資本主義道路呈現一定程度的成長─初級資本主義,人民也已經不像內戰時如此激烈對峙,而能喘一口氣好好思想,就會產生許多內在反動的想法出來,此時壓下這些反動勢力,有助於社會主義建成也是事實。

關於最大的反動力量,毛澤東認為是黨內的幹部,是他們僵化、官僚,導致共產黨機器逐漸變得無法推動,而迅速穩定的承平時期對於革命的政黨而言是一種慢性磨損,唯有不斷的產生鬥爭,才能夠讓黨團結一致,因此反右、引出知識分子鳴放、文化大革命都得做,在掌握住實權的狀況底下能夠產生一定程度的思想、意識形態的再鞏固,就能讓黨發揮得更好。

本書也提出許多認為毛躁進之處,例如毛太早就斷言生產力已足夠,可以兩條腿走路前往社會主義,其實違背了馬克思所言的要遵循著歷史的腳步前進,毛的主觀意識凌駕在客觀歷史主體之上,這大概是作者對於毛的重大精神分析,認為毛總是覺得自己能夠勝天,做出一切他想做的事情。

而對於其他人將毛澤東比做屠夫,類比於史達林、希特勒,作者則是提出反駁,認為毛澤東執政時對於農村土改有重大貢獻,在大躍進時期的一些生產方針也確實可行,只是錯估了人民對於毛權力的想像與臣服,無法看見真正生產力其實不足於上報的糧食數額,而有超收的問題才造成饑荒時期雪上加霜,但這並非毛的本意,毛也有看出黨組織在當時的失靈問題也提出批評,卻還是無法解決即時的餓莩。

毛主義的意識就是超越了毛澤東口中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是一種超譯與中國式的革命、造反實踐,藉由農民的武裝力量,打造一股革命性的精神,反倒有一種古時陳勝吳廣普通人起義的想像。

作者眼中的毛澤東是一個沉重的人,無時無刻都想著要怎樣讓共產黨更好、新中國更好,絕不能死在反革命、右派、資產階級意識之上,所以要盡力防堵一切資產階級思想的入侵,儘管他也知道不該滅中富農、商人,卻還是想著如果能超脫資產階級革命階段,直接進入社會主義該有多好,進一步達成自己心中的烏托邦。

直至晚年,在汗牛充棟的書房當中,毛仍然在苦思出路,對於自己的作為也有反省,將先前文革時期整頓的主要幹部又扶持回來,反倒是文革小組被弄掉,一個個又失勢,毛的支持與轉變可謂空前絕後,支持紅衛兵與鎮壓紅衛兵可說是他的一體兩面,畢竟紅衛兵不是用黨的機器打造的團體,藉由黨的軍隊去鎮壓倒也無妨。

作者對於毛的正向書寫還是多的,認為毛澤東的軍事天才讓中國共產黨挺過長征這段神話般的旅程,進一步的打造了革命氣息,讓新中國初期出現許多過去前所未有的進步性,而黨組織的深入也讓中國出現最穩定的統治基礎,這是過去以地方仕紳治國的皇朝時代所不曾有過的狀態,使得任何政策都能夠落實到最基層,讓全體人民都動起來參與。

馬思樂認為中國共產黨改造的是中國的教育、衛生、生產力、科學,讓頹靡百年的中國完成統一,過去大概只有秦始皇有做到這樣的事情,而中國共產黨做到了,並且以此為基礎真正的進行治權,逐步的改造中國人民,朝著國富民強的方向前進。

儘管毛死了,鄧小平班底走了朝向資本主義式的改良,但毛時代所留下的人民鳴放、解放的聲音仍然餘音繞樑。因此,當前中國最大的危機恐怕就是毛主義力量,黨機器不能鎮壓人民謀求進步,畢竟人民、群眾才是革命的基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